精準營銷的兩種概念
2013-6-3
精準營銷應該分為兩種,其一為基于社會屬性的,其一為基于興趣的。所謂社會屬性,大致就是性別、年齡、教育程度、收入狀況等,當下很多精準營銷其實是這一類。而基于興趣的廣告,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搜索引擎的關鍵詞廣告。基本上搜索引擎不需要知道你的社會屬性,也能匹配與你興趣有那么點關系的廣告。你搜索“平板電腦”,想必是發生興趣了。
從廣告準確度而言,基于社會屬性的廣告并不像它說的那么精準,這個道理在于社會屬性和興趣不是一回事。我一個平日連路都懶得走的人,即便月收入能買上十雙某品牌某款運動鞋,該品牌的廣告都對我用處不大。而一個需要好幾個月生活費的積攢才能買的起一雙的大學生,廣告未必沒效果:因為此人超級愛運動。
但基于興趣的廣告很難,而且它和時間點又有關系,此學生剛花了幾個月生活費買了一雙,再來廣告效果就會大減。就互聯網而言,基于興趣的精準廣告,目前也只有搜索引擎能夠規模化運作,且興趣匹配度未必很高。于是營銷業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基于社會屬性的。但需要人們把自己的那堆屬性貢獻出來并不容易:人們沒事為啥要告訴你這個?沒法子,只好另想轍。于是,就出現了今年央視315所抨擊的一幕:竊取用戶隱私。
獲取用戶信息(大部分情況下屬于隱私)是一件很技術的事兒,一般人搞不明白,但怎樣獲取才是有正當性的,并不那么技術和復雜。我的看法就兩條:1、用戶是否自愿將此信息交給你;2、用戶是否自愿將此信息交給你后還同意讓你交給第三方。
央視315晚會提到某門戶的郵箱,該門戶工作人員說我們都能看到你郵件,這事不足為信,有可能是夸張之言,即便確有可能,證據也不夠,一個普通的外聯性質員工,不大可能知道背后的技術細節。但郵箱服務提供商分析你的郵件這件事是確然的(這和看你的郵件是兩回事),gmail背后也干這事,一度爭議很大,但就是因為是用機器掃描分析,然后用機器去匹配廣告,這個爭議后來被平息。
這個部分和我說的第一條有關,你向郵箱服務商提供了你的信息(包括郵件內容),它能不能拿來分析分析?那就要看服務條款。你可以說這些服務條款很霸王,但考慮到人是免費提供你的,換取一點廣告費也有一定的“正當性”。關鍵的紅線在這里:它沒有轉交第三方。央視315打這個部分,基本上屬于打錯了的。
但涉及到一些網絡廣告公司動輒號稱拿著幾億的用戶cookies,這個部分基本上沒打錯。因為這個部分和我說的第二條有關:用戶會自愿將自己的信息交給第三方么?
Cookies本意是為了讓用戶和網站之間有更方便的互動,但cookies道理上不該允許a公司獲取b公司的cookies。試想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能互相讀cookies,那可真叫一個亂。但網絡廣告公司通過部署代碼的方式,獲取了用戶上a公司門戶的信息,顯然違背了第二條:用戶不知情也應該可以推斷出不愿意。這個標準其實和技術關系不大,試想任何一個申請信用卡的步驟都要填寫詳細得不能再詳細的信息,但沒有一個申請者會允許銀行把這些信息交給家門口的超市(即便是聯名卡)。
網絡廣告公司想要在門戶網站上部署代碼,不經過后者允許幾乎是不可能的。這里面的確存在雙方背著消費者干一些桌子底下勾當的嫌疑。這類事在美國也發生過,比如Facebook就碰到過用戶起訴它將信息交給第三方廣告公司,面臨的和解金是:1000萬美元。
時下很流行大數據的概念,但大數據有一個前提:數據的取得是合法的,數據的運用具有正當性。我以為,一個網絡服務公司拿著用戶交給它的信息也好、文本也好,使盡琢磨,拼命挖掘,并無太多不妥,因為其實它獲得過一次用戶的許可。往下走一步要串謀起來互通有無,依然要經過一次許可。精準營銷必然是拿著隱私信息做文章,可未經許可那就叫“侵犯隱私”。
從廣告準確度而言,基于社會屬性的廣告并不像它說的那么精準,這個道理在于社會屬性和興趣不是一回事。我一個平日連路都懶得走的人,即便月收入能買上十雙某品牌某款運動鞋,該品牌的廣告都對我用處不大。而一個需要好幾個月生活費的積攢才能買的起一雙的大學生,廣告未必沒效果:因為此人超級愛運動。
但基于興趣的廣告很難,而且它和時間點又有關系,此學生剛花了幾個月生活費買了一雙,再來廣告效果就會大減。就互聯網而言,基于興趣的精準廣告,目前也只有搜索引擎能夠規模化運作,且興趣匹配度未必很高。于是營銷業者紛紛將目光投向了基于社會屬性的。但需要人們把自己的那堆屬性貢獻出來并不容易:人們沒事為啥要告訴你這個?沒法子,只好另想轍。于是,就出現了今年央視315所抨擊的一幕:竊取用戶隱私。
獲取用戶信息(大部分情況下屬于隱私)是一件很技術的事兒,一般人搞不明白,但怎樣獲取才是有正當性的,并不那么技術和復雜。我的看法就兩條:1、用戶是否自愿將此信息交給你;2、用戶是否自愿將此信息交給你后還同意讓你交給第三方。
央視315晚會提到某門戶的郵箱,該門戶工作人員說我們都能看到你郵件,這事不足為信,有可能是夸張之言,即便確有可能,證據也不夠,一個普通的外聯性質員工,不大可能知道背后的技術細節。但郵箱服務提供商分析你的郵件這件事是確然的(這和看你的郵件是兩回事),gmail背后也干這事,一度爭議很大,但就是因為是用機器掃描分析,然后用機器去匹配廣告,這個爭議后來被平息。
這個部分和我說的第一條有關,你向郵箱服務商提供了你的信息(包括郵件內容),它能不能拿來分析分析?那就要看服務條款。你可以說這些服務條款很霸王,但考慮到人是免費提供你的,換取一點廣告費也有一定的“正當性”。關鍵的紅線在這里:它沒有轉交第三方。央視315打這個部分,基本上屬于打錯了的。
但涉及到一些網絡廣告公司動輒號稱拿著幾億的用戶cookies,這個部分基本上沒打錯。因為這個部分和我說的第二條有關:用戶會自愿將自己的信息交給第三方么?
Cookies本意是為了讓用戶和網站之間有更方便的互動,但cookies道理上不該允許a公司獲取b公司的cookies。試想新浪微博和騰訊微博能互相讀cookies,那可真叫一個亂。但網絡廣告公司通過部署代碼的方式,獲取了用戶上a公司門戶的信息,顯然違背了第二條:用戶不知情也應該可以推斷出不愿意。這個標準其實和技術關系不大,試想任何一個申請信用卡的步驟都要填寫詳細得不能再詳細的信息,但沒有一個申請者會允許銀行把這些信息交給家門口的超市(即便是聯名卡)。
網絡廣告公司想要在門戶網站上部署代碼,不經過后者允許幾乎是不可能的。這里面的確存在雙方背著消費者干一些桌子底下勾當的嫌疑。這類事在美國也發生過,比如Facebook就碰到過用戶起訴它將信息交給第三方廣告公司,面臨的和解金是:1000萬美元。
時下很流行大數據的概念,但大數據有一個前提:數據的取得是合法的,數據的運用具有正當性。我以為,一個網絡服務公司拿著用戶交給它的信息也好、文本也好,使盡琢磨,拼命挖掘,并無太多不妥,因為其實它獲得過一次用戶的許可。往下走一步要串謀起來互通有無,依然要經過一次許可。精準營銷必然是拿著隱私信息做文章,可未經許可那就叫“侵犯隱私”。
掃一掃,轉到手機閱讀:
回復 252606 到 家紡網 微信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隨時隨地看,還可以轉發到朋友圈哦。
熱點資訊
熱點圖文

抗“疫”,悅達家紡率先研制抗病毒床品,多渠道開展營銷活動
疫情當下,眾多家(jia)紡企(qi)業積極響應政府號召(zhao),紛(fen)紛(fen)投入到抗“疫”的激戰中來,悅(yue)達家(jia)紡作為(wei)國內知(zhi)名(ming)品牌(pai),走在了行(xing)業的前沿,悅(yue)達家(jia)...

打破淡季營銷困局
一家中小型家紡公(gong)司,銷售淡旺(wang)季(ji)明顯,年(nian)復一年(nian)的(de)波(bo)動性營銷軌跡給(gei)企業發(fa)展帶來不小的(de)羈(ji)絆,如何才能改變這(zhe)種“半年(nian)夠吃半年(nian)餓肚...

品牌,你過節了嗎?
網(wang)絡(luo)上(shang)轟(hong)轟(hong)烈烈的造(zao)節(jie)運(yun)動還在繼續。京(jing)東(dong)“6·18”大促首輪數據(ju)公布,6月18日全天下單量同比去(qu)年增(zeng)長超過100%。去(qu)年6...

如何讓展會營銷達到預期效果
對于(yu)一(yi)個計劃(hua)開拓地區市(shi)場或(huo)者全國(guo)市(shi)場的行(xing)業(ye)企(qi)業(ye)來說,參(can)展可以較快的提升知名度、獲得新客戶,起到迅速推(tui)廣(guang)市(shi)場的作用(yong)。然(ran)而,...

營銷的價值在于激發用戶的購買欲
購(gou)買力是(shi)(shi)偽命題,購(gou)買欲(yu)(yu)才是(shi)(shi)王道在(zai)市場(chang)營銷中(zhong),關于(yu)購(gou)買力與購(gou)買欲(yu)(yu)的談(tan)論研(yan)究已經深入人心了,人人都希望(wang)找到那些(xie)既有購(gou)買欲(yu)(yu)望(wang),...










